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充实而忙碌的时光里,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已圆满落幕。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指导下,在学校党委、校长室的统筹规划下,德育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责任教育”为主线,融合“德善课程”与“润心行动”,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品格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护航、主题实践活动等多元路径,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现将本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同心筑梦育栋梁:强化育人队伍建设
(一)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
每月定期开展班主任例会,围绕“班级管理策略”“家校沟通技巧”等主题,采用“理论学习+案例研讨”模式,提升班主任育人实效。 举办校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我校2名教师获区基本功赛二等奖,2名教师获一等奖,其中沈莹老师脱颖而出,进入下一轮比赛。
(二)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完善
优化大队委干部选拔与培训机制,开展“红领巾监督岗”每日巡查,覆盖课间纪律、卫生保洁、文明礼仪等方面,每周公示“文明班级”评比结果。
召开心理委员专题培训会2次,普及心理危机识别技巧,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心理预警网络,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与心理互助双提升。
二、校、家、社协同润童心:构建育人共同体
(一)“益家+”共育学院深化发展
开展“家校润心同行”系列活动:组织“劳动教育亲子研学”“家长微晨会”等活动与家长联动;举办“逆商培养”家长讲座,邀请心理学专家解读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推进“爱心来敲门”全员家访,教师走进学生家庭,针对特殊学生制定“一生一策”关爱方案,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二)社会资源整合与实践
联合震泽镇派出所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模拟法庭、禁毒宣讲等形式,增强学生法治意识;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仁昌糕点制作”“四碗茶技艺”等实践课程。
组织学生走进震泽湿地公园、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开展“自然课堂”“丝绸文化探秘”等研学活动,实现德育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三、培根铸魂养品格:深化养成教育实践
(一)“德善”品格课程体系构建
以“勤劳”“进取”品格为核心,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包,包含课件、视频、打卡手册等素材;开展“21天劳动习惯养成”活动,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打卡率达95%,涌现“菜园小达人”“糕点小匠人”等特色典型。 结合“八礼四仪”,开展“文明礼仪标兵”评选,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强化行为规范,减少校园不文明现象。
(二)劳动与实践教育融合
开展“劳动节主题教育月”活动:低年级“祖孙护绿园”、中年级“凉拌菜制作”、高年级“野火饭研学”,覆盖全年级劳动实践;在校园开辟“小蚕宝农学院”,学生参与种植、养护、收获全流程。举办“非遗劳动技能大赛”,学生通过制作青团、扎染、蚕丝扇等传统工艺,感受劳动与文化的双重魅力,相关活动获《吴江教育》专题报道。
四、阳光润心护成长:关注心理健康发展
(一)心理课程与活动体系
按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每两周1课时,涵盖“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主题;组织“润心成长营”团体辅导4次,惠及学生200余人次。升级“心灵驿站”心理辅导室,配备沙盘、放松椅等设备,开展个别咨询50余人次;建立“红黄蓝”心理档案库,对重点学生实施“一对一”跟踪辅导。
(二)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
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通过主题画创作、安全知识竞赛强化生命意识;组织“防欺凌”专题教育,模拟情景演练提升学生自护能力。 结合“5·25心理健康日”,举办“心灵信箱”“情绪树洞”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相关案例获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二等奖。
五、多元活动育新人:丰富德育实践载体
(一)主题节日与仪式教育
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祭扫活动,学生走进震泽烈士陵园,通过敬献花篮、故事宣讲传承红色基因;“六一”儿童节举办文艺汇演,融合歌舞、情景剧、非遗展示等形式,展现学生多元才艺。
举行三年级“十岁成长礼”,通过“成长门仪式”“亲子书信交换”“集体宣誓”等环节,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与责任担当。
(二)特色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禁毒‘童’行”主题月:通过国旗下讲话、黑板报评比、禁毒宣传片观看等形式,覆盖全体学生;邀请禁毒社工开展讲座,普及毒品危害与防范知识。 举办“节水护水”系列活动:参观震泽污水处理厂,绘制节水宣传画,开展“一水多用”家庭实践等。
六、砥砺前行再扬帆:未来工作展望
本学期德育工作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需在以下方面优化:
1. 深化“德善课程”校本化建设,开发数字化资源平台,提升品格教育精准度;
2. 拓展校、家、社协同育人路径,探索“家长职业体验课”“社区德育实践基地”等创新模式;
3.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引入专业心理测评系统,提升危机干预专业化水平。
德育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未来,德育处将继续以“五育并举”为指引,深耕细作、守正创新,让每一位震小学子在德育沃土中向阳生长,绽放生命光彩!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2025年度德育计划

苏ICP备2022047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