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三十日,我们美术组全体成员在美术办公室进行了第二次教研活动。
![]()
一、 活动目的
针对当前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参与度不高、创作畏难等现象,本次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并分享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吸引学生、释放天性与创造力的乐园,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活动过程与核心观点
教研组围绕主题,结合教学实践,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形成以下共识:
1. 创设情境,让美术“活”起来。
兴趣始于吸引。老师们认为,枯燥的讲解远不如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导入环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动画、展示一系列大师的名画、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甚至播放一段特定的音乐,将学生迅速带入艺术氛围中。例如,在画“海底世界”时,先播放海洋纪录片,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的创作欲望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
2. 游戏融入,让学习“玩”起来。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机制融入美术教学,能极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可以组织“线条接力赛”、“形状变变变”、“集体创意画”等课堂小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点、线、面等基本美术元素,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不敢画”、“画不像”的心理障碍,真正实现了“玩中学,学中玩”。
3. 材料创新,让体验“新”起来。
单一的工具和材料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教研组建议,除了常规的蜡笔、水彩笔,应大胆引入多元化的创作材料。例如,用树叶、豆子、碎布等进行拼贴画;用超轻粘土制作立体的“美味佳肴”;用废旧纸箱搭建“未来的建筑”。新奇的材料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触觉和视觉体验,极大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4. 学科融合,让内容“广”起来。
美术不应是孤立的学科。将美术与语文(为古诗配画)、音乐(听音乐画感受)、科学(观察植物并写生)、社会(绘制家乡地图)等学科相结合,能让学生体会到美术是表达与认知世界的另一种语言,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实用性,从而保持长久的兴趣。
5. 多元评价,让自信“树”起来。
教师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要摒弃“画得像不像”的唯一标准,转而采用鼓励式、发现式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专注、尝试与创新,善于发现每个孩子作品中的闪光点。通过创设“班级小画展”、让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树立“我能行”的自信。
四、 活动总结
通过此次教研,我们深刻认识到,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我们必须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创设者、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创意的欣赏者。只有让课堂变得有趣、有料、有温度,才能真正点燃学生的艺术火花,让美术教育回归其滋养心灵、激发创造的本真。
- 上一篇:趣满课堂,“研”暖你我<一>
- 下一篇:美术组学期初工作讨论布置

苏ICP备20220473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