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满课堂,“研”暖你我<一>
日期:2025-10-17 11:48:00  浏览量:0

2025年10月16日上午,美术教研组成员齐聚一堂,开展本学期第三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由吴丽平老师带来《红黄蓝交响》一课。


课后在美术办公室交流一下意见:

图片3.png

本节课围绕三原色展开教学,基本达成预设目标。情境引入环节,通过生物色彩图片与三原色画面对比,成功激发学生兴趣,多数学生能快速聚焦 “三原色” 主题。新课探究中,结合孙佃珍、蒙德里安等艺术家作品赏析,学生初步理解了三原色的特性与情感内涵,尤其对蒙德里安作品的格子构图表现出浓厚兴趣。

后续教学中,可增加 “色彩情绪联想” 互动游戏,如让学生用三原色表现 “开心”“安静” 等情绪,强化色彩与情感的关联;同时提供更多配色范例,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品的搭配逻辑,提升色彩运用能力。

附教案:

《红黄蓝交响》教学设计

 

课题

红黄蓝交响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了解其无法被调和的特性及各自被赋予的内涵与意义;掌握三原色的基本搭配技巧。
2、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感知体验、动手实践、创想创作等方式,体会三原色带来的视觉感受,学会运用三原色进行装饰画创作。
3、激发对色彩的兴趣,培养色彩搭配能力,学会用三原色装饰生活,感受色彩在生活中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三原色,掌握其基本特性和搭配技巧,能运用三原色进行简单的装饰画创作。

 

教学难点

在创作中合理搭配三原色,使画面和谐、富有美感,准确表达色彩带来的情感与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包含三原色相关图片、艺术作品图片、创作步骤图等)、红、黄、蓝颜料(或彩笔)、绘画纸、示范作品等。
学生准备:红、黄、蓝颜料(或彩笔)、绘画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展示包含多种颜色的生物图片,提问:图片中的生物身上有什么颜色?引发学生对色彩的关注。
2、展示以三原色为主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颜色,自然引出 “三原色” 主题。
二、新课探究
(一)、知识学习与艺术欣赏
1、知识窗:讲解三原色的定义 —— 红、黄、蓝是无法调和出来的三种基本颜色,是色彩的基础。
2、艺术欣赏:
- 展示孙佃珍的农民画《剥玉米》,分析红色带来的喜庆、热烈、奔放的美感,体现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
- 展示陈辉的《向日葵》(水彩)和黄惟一的《西藏寄情》(水粉画),说明黄色和蓝色作为原色,能通过不同绘画语言表达不同情感。
- 展示蒙德里安的《有红、蓝、白和黄色的构图》,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运用的色彩及带来的视觉感受。
3、新知探究:展示彼得・凯勒的《摇篮》等设计作品,讨论设计师如何运用三原色,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与三原色相关的设计。
(二)、动手实践与创想创作
1、动手实践:指导学生将三原色填涂在黑白装饰画中,步骤为:选择素材→提炼外形、划分格子→给格子涂三原色(适当留白色使画面更明亮和谐),探究三原色搭配的奇妙效果。
2、创想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三原色颜料绘制装饰画,步骤如下:
- 绘制草图;
- 添画格子;
- 填涂三原色;
- 整理完成。
3、小组讨论与作品展示:组织小组讨论创作思路,运用多种媒材制作三原色作品,如《我的爸爸》《花儿》等,并进行展示交流。
(三)、奇思妙想
引导学生思考三原色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装饰服装等),拓展对三原色的认知。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生们知道了三原色的定义,体会了用三个基本原色来进行画作和装饰生活的物品,培养了学生们对颜色搭配的掌握。

 

课后作业


寻找家里的旧衣服,用三原色对其进行色彩搭配。

 

板书设计

红黄蓝交响
三原色:红、黄、蓝(无法调和)
搭配技巧:适当留白,使画面明亮、和谐
创作步骤:画草图→分格子→涂原色→整理完成

 

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了三原色的混合原理,能完成简单配色,但对 “色彩情感” 理解不足,作品色彩搭配杂乱。可通过 “情绪与色彩” 联想游戏,帮助学生建立色彩与情感的关联,让作品更具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