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小科研】深耕研路结硕果 赓续前行绘新章 | 吴江区第十批双学年课题结题暨第十一批课题申报启动仪式
日期:2025-09-09 08:51:03  浏览量:0

9月4日,震泽实验小学成功举办《深耕研路结硕果 赓续前行绘新章——吴江区第十批双学年课题结题暨第十一批课题申报启动仪式》。本次活动旨在系统总结第十批课题研究成果,表彰优秀课题组,并全面启动第十一批课题申报工作,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图片1.png

活动伊始,徐志凯主任作开场讲话,简要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要流程,包括第十批课题结题汇报、颁发获奖证书、结题细节说明以及第十一批新课题申报工作部署等内容。

图片2.png

在结题汇报环节,李佳芸、沈伊静、唐莉婷、王乐梅、姚婷五位老师依次代表各自课题组作了结题汇报,全面展示了课题组两年来的研究过程、主要成果与实践反思,体现了学校教师扎实的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唐莉婷: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陷入学生“怕写”、作文“假大空”、评价“单向化”的困境,基于这些问题,我们思考:能否创建一个真实的、开放的、互动的平台,让写作变得有意义?于是,我们想到了创办一份属于我们班级自己的周报。

从创设平台,全员办报,到发表激励,体验成就感,我们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方式形成了一个积极的“读者-作者”交流场。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如何保持学生的长期热情、如何更高效地进行编辑工作等。展望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拓展班级周报课程。

教育是“做”的哲学。一份小小的周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当写作回归生活、拥有真实读者时,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它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一次尝试,更是一次关于班级生活和生命成长的温暖记录。

沈伊静:

本课题以“核心问题串”贯穿教学全流程,旨在激发认知冲突、展现思维进程、直指概念本质。问题不再是教学中的点缀,而是驱动整个学习进程的核心动力,它决定了思维导图构建的“议题”与“方向”。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能够清晰展现学生思考“核心问题”的思维路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它既是学生构建概念的“思维导航图”,也是教师评估学生思维深度的“诊断标尺”。问题为思维导图的生成赋予了内容与目标,避免了其形式化、空洞化的问题;思维导图则为问题的解决过程以及概念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支撑与引导,使思维得以可视化,推动思维朝着条理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驱动高阶思维的发展。

赵婷芳:

本课题旨在通过家校协作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知识,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修养。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相关理论,结合调查分析掌握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课堂实践中,以真实情境任务、典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技术;通过行为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探索出适用于小学信息科技课堂的网络安全教学策略。

此次课题研究,从理论梳理到实践落地,从家校沟通探索到教学策略优化,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实践与理论融合的价值,也为后续教学工作积累了更扎实的经验。

姚桠婷:

本课题以“体验式教学”为切入点,围绕三大目标展开研究:一是探索体验式教学促进小学生空间观念建构的有效路径;二是通过教学任务单设计提升学生空间想象与逻辑思维能力;三是推动教师团队深化理论学习,提高课堂实践效能。

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夯实理论基础,通过行动研究法在真实课堂中验证策略,结合案例分析法记录典型教学片段,最终运用经验总结法提炼出可复制的教学模式。理论价值方面,课题构建了空间观念与体验式教学的关联模型,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实践价值方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教学任务单模板,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空间思维水平。

目前课题已按计划完成文献研究、策略研究、案例积累三个阶段,课题手册的撰写已进入收尾阶段,最后阶段将重点根据手册审核意见完善成果体系,将研究成果更好的融入课堂。

李佳芸:

我的课题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小说学习任务链的设计与运用研究》,笔者在前期研究工作中着重做好文献书籍的阅读,做好理论积累,在此基础上精选小说设计小说学习任务链,旨在引导学生在小说学习的任务链中进行深度学习,让学生在环境、人物和情节中增强体验,体悟细节,进而获得审美的体验,提升文学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主要成果是课题主持人论文《搭建任务支架,促进深度学习——小学语文小说学习任务链的设计与运用探索》获得课题论文评比特等奖并发表于杂志《课外阅读》。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提高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开发小说学习任务链设计案例,增强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度,将课内外小说学习融合,勤反思小结。

钮潘文:

本研究聚焦于运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提升小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与整合能力。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扎实的课堂实践,我们课题组探索了一套适用于不同课型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该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其阅读思路更清晰,写作结构更有序,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显著提高。

课题研究期间,团队教师深耕教学,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例资源,专业素养也得到发展。相关论文得以发表,多项实践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了宝贵参考。

衷心感谢区教科室的悉心指导与学校的大力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研究,让思维可视化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王乐梅:

本课题以“学科情境”推动小学语文微课程改革,构建“三环五步”教学模型,覆盖课前导入、重难点突破、拓展延伸全链条,开发系列微课与配套资源包。实践表明,情境化微课让语文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链接,学生愿学、乐学、会学,阅读兴趣、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同步提升;教师信息化设计、情境创设和课堂调控能力整体跃升,为小学语文课堂从碎片化、讲解式向情境化、任务化、深度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具有持续深化与拓展价值。

严芳:

该课题通过2年时间的研究,在深入课例研究基础上通过梳理研究思路,归纳研究内容,改进研究方式,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持人撰写的《浅谈利用“家校互动”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一文于2024年4月发表于省刊《时代教育》2024第01期上;主持人撰写的《家校社一体化视域下小学体育在“阳光作业”设计与探究》一文于2024年8月发表于省刊《时代教育》2024年第14期上;主持人撰写的《“合作共赢,合作生情”-小学体育课堂新教学方式》一文于2025年3月发表于省刊《教育考试与评价》2025年第2期上;

从课题开展至今的结题,总共组织了7次研讨会、3次校级研讨课以及2次理论学习,理论又系统的阐述了本课题的中心思想。通过优化体育阳光作业内容,加强学校、家长、社区、教师、学生的有效互动,共同推进体育阳光作业的有效实施,提升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质水平。为更好的结题打好扎实的基础。

本课题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研究,反思和改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要继续增强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度,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的相互渗透与有机结合,并建立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促进家校社区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家庭、社会锻炼中去,有效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兴趣。





汇报结束后,钱晓峰副校长为顺利结题的课题组颁发了获奖证书,肯定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图片8.png

随后,杨秋瑛主任就第十批课题结题的具体细节和要求作了详细说明,确保各课题组能够规范、完整地完成结题工作。

针对第十一批新课题申报,杨秋瑛主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选题应“小而精”,紧扣教育教学实际,倡导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鼓励教师从教学真问题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研究。

图片9.png

最后,钱晓峰副校长对学校课题研究作了指导与建议。他指出,教育科研要始终围绕“让学生优雅、从容、愉快地学”这一目标,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践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教育理念。他还特别强调,要积极结合并运用AI科技等现代教育手段,赋能教学研究,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本次活动既是对上一轮课题研究的总结回顾,也是新一轮研究征程的起点。震泽实验小学将继续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